Banner

记录片《好死不如赖活着》观后感 Date:2020-06-01 16:06:49  Author:管理员  Hits:2344

上世纪90年代初,河南省出现一些黑企业,擅自设立单采血浆站,由于违规操作、消毒不严格导致艾滋病病毒在卖血人群中大面积传播,造成大量的无辜百姓感染了艾滋病。

电影《好死不如赖活着》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记录河南上蔡县文楼村艾滋病家庭马深义一家的日常生活。电影从初夏、大暑、秋分、中秋、霜降、立冬、冬至、春节八个场景朴实的展现了马深义一家面对艾滋病和死亡的人生经历。

影片开头雷妹(发病期)痛苦的哭泣声“娘啊!”带着我们走进了这户人家,老式的瓦房,斑驳的墙壁、阴暗的房间,糟蹋的床铺,除了椅子、屋里似乎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这就是上个世纪农村的现状——贫穷。由贫穷衍生的无奈、生活的痛苦、生命的脆弱与坚强、生命的轻薄与沉重及知足与乐天在片中平淡的记录下来,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影片的前半段都是围绕雷妹展开的,雷妹从出场到霜降前一晚的落气,没有过多的跌宕。她的死很平淡、很可怜,盖着毛毯,放在墙角,埋葬在村头的麦田间,田间堆起的坟茔也埋葬了许些如她一样无声死去的灵魂。影片中雷妹似乎就生死看的很淡,没有表露出对死亡的恐慌,可能导演避开了这些,尤其是秋分那幕雷妹喝完牛奶躺在板车上,苍蝇随意叮在嘴角、脸腮,一动不动,苍白的肤色、眼神迷离,如尸体般摆放在那,令人心酸,直到落气都没留下任何只字片语。雷妹的死没有荡起任何涟漪,马深义在妻子雷妹落气时心里难受,见到妻子进气多、出气少的那幕是真难受。想到自己未来也是这样,二女儿和小儿子也是携带者,他要是走了孩子怎么办,这是对未来的恐惧。

影片中三个孩子他们间的相依相靠令人深思,大女儿马宁宁担负起家里干活主力,照顾弟弟妹妹,中秋孩子们在金黄的场院追逐打闹、堆玉米粒、分享馒头,她们纯真的嬉闹,让人忘记了疾病的困扰。大女儿马宁宁是这五口之家唯一没有感染艾滋病的成员,她稚嫩的肩膀挑起来了与年龄不相符的重担,一边刻苦读书一边照顾弟弟妹妹。影片中春节那幕给二妹换裤子,随意用两只手抱起二妹到床上,这力气,这手法便能感受到这是平时干活练出来的。给弟弟喂饭贯穿这个影片,从饮食上能看出家庭生活的艰辛,清水面、窝窝头、不见米粒的稀饭,也就在新年吃上一顿饺子。孩子们为了一块肉相互谦让,令人感动,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可不是随口说说,这是生活的磨练,也是生命的顽强。

影片末篇春节令人深思,对待孩子马深义说到做到,马深义不太识字,只读了小学三年级,老师的评语“有益”读成“有盖”,妻子的名字是“雷妹”还是“雷媚”最终都不能弄明白的人,对女儿的学习很上心,承诺女儿“考八十九十分就给买新衣裳、新书包!”对于这样的家庭条件他做到了,正如他说的:“孩子学习问题,光打不行,要教育。”严寒的冬天,外面白雪皑皑,马深义身上大衣没有、毛衣也没有,却能满足儿女们的愿望,穿上新衣迎接春节,虽然奖励大女儿马宁宁的衣服小了,可他做到了作为一个父亲的承诺。对照现在的小孩,都被惯成了祖宗,要怎样就怎样,养成自私、自大的个性,和马宁宁兄妹比,最重要的是缺少的亲情的磨练。

影片最后大年三十贴春联、福条,出门见喜、满堂春色、身体健康,这是对未来生活的向往。过去的一年经历了太多,大女儿马宁宁明白了什么是艾滋病,什么是生离死别。从她与导演的对白中我们读出了她对未来生活的坚毅与不屈,这就是希望。(水质检测中心:谢诚成

上一信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下一信息:真抓实干,重成效